日军神风敢死队,一心要撞美军军舰,为什么大多数都撞不中?

 人参与 | 时间:2024-04-28 06:52:05

日军神风敢死队,一心要撞美军军舰,为什么大多数都撞不中?

1.二战后期日本飞行员紧缺,日军有经验的神风飞行员几乎死绝,所以神风敢死队的敢死飞行员普遍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能把飞机飞上天再找到目标已经是队心多数都撞天照大神保佑了,能再操控飞机突破防空网撞上军舰可以说是撞美奇迹。

2.飞机上绑炸弹,军军舰绑炸药,不中甚至机体塞满炸药只留一点点燃油,日军这破坏了飞机本身的神风性能,使得规避动作更难进行,敢死更容易被打中。队心多数都撞参考两百斤的撞美胖子。

3.神风敢死队普遍采用鱼雷攻击机的军军舰水平攻击战术,贴近水面飞行和发起攻击以规避雷达。不中但是日军这种战术极大减小了飞机的机动空间,使得规避动作很难进行,不过鉴于神风队员的飞行技术emmm……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神风敢死队总是倾巢而出,意图以数量取胜,不过总是被美军密集有序的防空火力一个一个打下来,场面堪比马里亚纳打火鸡。最好的战术应该是类似俯冲轰炸的垂直机动,利用防空炮射击死角自上而下垂直攻击,这样既有概率摧毁雷达,校射仪,测距仪等关键设备,还可以利用垂直机动的动能撞开甲板,投弹天窗等薄弱部位,使爆炸能波及内部舱室。参考斯图卡和汉斯·鲁德尔(这个是不是有点强求了?)

4.美军的防空火力在当时可以说首屈一指,从火力密度到高低搭配都是非常优秀的,甚至还随时有战斗机在舰队上空提供航空援护(参考各种战舰游戏中美系舰船的防空数值)。密集的防空火力即使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飞行员都很难突破,更不用说没有什么飞行经验的神风队员。因此美军的损失主要集中在驱逐舰,老旧的巡洋舰,补给舰等弱防空舰船。不过神风队员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战列舰,航母等插满防空炮和雷达的大型舰船,小型船的损失也就不足挂齿。参考艾伦·萨姆纳级拉菲号驱逐舰。(这些所谓飞行员也就打打大型目标了,小型目标确实有点强求。)

5.神风敢死队主要以飞机搭载大量炸药以攻击美军舰船,不过炸药在300mm厚的主装甲带面前也就听个响看个烟花留下一个黑色的飞机痕迹,最多毁掉一两个防空炮位或者把装甲炸一个小坑,无法波及内部设施,对大型船没有什么实质性伤害。所以美军遭受神风特攻后以炸伤为多,直接击沉反而是少数。甚至还有小型船遭受数十架神风飞机攻击后还能顽强返回港口。还是参考艾伦·萨姆纳级拉菲号驱逐舰,战斗意志堪比大卫·塔菲3编队。

总结:神风特攻这种穷途末路的军国主义狂热分子妄图以自杀袭击扭转战局的疯狂作法最后因为军事实力绝对劣势而失败,结合日本国情,这种技术上的绝对劣势最终没有被狂热的军国主义而弥补,反而加快了日本的战败。

(过几天手机修好了就加一些有趣的图片。)


更新

换了手机,原来的图没有了。放点别的



有一张图是一艘战列舰被神风撞击后主装甲带上留下一个黑色的飞机的痕迹。如果大佬们有的话求私信。

首先,在神风这种战术成规模出现的早期,撞中几率还是蛮高的,像1944年10月25日,关行男和他的敷岛队共计5架零战,就造成美军塔菲3编队1艘护航航母(CVE-63 圣洛号)沉没、3艘不同程度受损。

表现圣洛号被击沉的画作


圣洛号被撞击后的遗影


正在撞向美军护航航母的零战

据后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统计,在整个菲律宾战役当中,IJN和IJA共计投入600多架飞机用于神风,命中率达到27%;而日本战史研究家小沢郁郎氏给出的命中率则是23.5%,虽然离“一机换一舰”的妄想存在差距,也还算是说得过去。

名 场 面

然而,这一数字到冲绳战役期间,则进一步下降到了10%上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日军飞行员技术水平大减,其二是美军舰队防空体系日益完善。

应急征召的年轻神风特攻队员

经历了从中途岛到菲律宾的海空搏杀,尤其是拉包尔和瓜岛之间的一系列长途奔袭后,到了1944年底、1945年初的时候,蝗国海鹫和荒鹫中的资深飞行员早已死得七七八八,如果说莱特湾海战中开了先河的关行男等人还算是老鸟,那么在战争最后的几个月里,多数情况下驾机执行神风任务的,都是只飞了小几百小时的菜鸟,还有些是临时应征的速成飞行员,学了数十小时的基础飞行训练和俯冲,单飞降落都不一定能落利索,就被灌清酒欢送进座舱了……

比起好歹知道超低空贴海面飞行,或者高空大俯角进入撞击航线,或者在撞击前压点杆蹬点舵规避炮火的老鸟们,多数菜鸟(还特喵喝了酒)只会跟着大编队飞向美军舰队,成为美军战斗机的优质靶机,然后侥幸未死的保持稳定姿态浅俯冲,高呼欧卡桑或者忒闹黑卡板载,直面由20mm厄利空、40mm博福斯与127mm炮弹空爆弹幕组成的金属风暴……能全须全尾撞上目标才叫见鬼。(电影《永远的0》有绘声绘色的表现)

紧追不舍的VT弹,动图来源见水印


满满一梭40mm,喂给博福斯


与此同时,美军也摸索出了一整套对抗神风的方法:首先是在舰队外围部署雷达哨舰,争取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来袭日军机群(还附带吸引仇恨效果),然后航母放飞制空战斗机群,舰队出现在视野内之前,日军飞行员就会被地狱猫和海盗一直追着打,好容易撑到能看见舰队的时候,美军战斗机一个拉升开溜,带VT引信的127mm高爆弹又迎上来了,好容易冲过这轮火力网,还有刺猬般的中小口径高炮热烈欢迎……

最后,别说撞不撞得上的问题,就是撞上了,也不见得真能一机换一舰。理论上来说,神风的理想撞击目标应该是航母飞行甲板、上层建筑等,这些目标相对较为脆弱,而且容易产生足以让舰船退出战斗的毁伤效果。

正确示范.jpg

然而,总有一些不长眼的,好不容易到跟前了,却哪儿最硬偏往哪怼……

错误示范.jpg


这个下场大概差不多…可能痕迹更不明显

你是新兵田所浩二君

教你的教官MUR大先辈,和当年飞龙,苍龙上的飞行员相比,就是个池沼。然而和才被强行征召田所君相比,他是“空中老手”。

你在大先辈教官的“精神注入棒”的帮助下,飞过零星几次教练机,才刚学会盯住高度计踩稳平衡舵。

MUR大先辈说:今天天高风浪平,干掉企业就算赢

你往下一看:

黄豆大的是BB和CV(战列舰和航母)

绿豆大的是CA(巡洋舰)

小米粒大的是DD(驱逐舰)

芝麻大的是PT(鱼雷艇)

你飞的是一架七拼八凑出的一次性慢速导弹,劣质汽油烧的噼里啪啦的响,乱凑出的飞机零件都在抖

对面天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嚼着口香糖的一等人小伙子,有些还是击败过MUR大先辈的先辈的老鸟,在他们的战斗机面前你就是活靶子一个。

由于homo特有的运气,田所君突破了战斗机们的堵截

然而面前的景色比和平年代的花火大会要壮观一万倍。原来是下面各种战舰上的罗斯福男儿们起了防空炮。

哼!哼!额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个你熟,因为大和旅馆上的昭和男儿们,也是这么防空的

且不论大口径的那些炮,就说两国男儿目力防空用的“机炮”,厄立孔都比起没有精神的25mm神炮要好太多了。

虽然数据上也好,知乎大神的神论也好,防空炮是打不中多少飞机的,那么大的船你看着像黄豆,这么小的飞机他们看你像蚊子。

但是你瞅了一眼这壮观的烟火表演,最小的都有20mm口径,七十年后的知乎,大家热烈讨论着12.7mm口径的狙击枪能不能震碎肩胛骨,能不能秒杀大象,能不能把人拦腰打成两截,吵的不亦乐乎,总之,12.7都能反器材,20mm打你这个薄皮飞机,掂量掂量。

因此就算有人说眼前这片“火雨”是纸老虎,可让你钻这火雨,害怕吗?

可是田所浩二君有homo特有的勇敢,即便是没见过世面一点经验都没有,也能王道征途。


你靠近了,那些豆子大的船你终于看清了,他们还在疯狂扭蛇皮位,而且你作为少数能突破的幸运儿,全舰队的罗斯福男儿都在对你目力防空。

24岁,是学生的田所君,是全队唯一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人,如果不是战争,他应该会在一家公司接受面试……可是被强行抓去当兵的他,只能用他聪明的小脑瓜计算,自己这次下去的角度,眼前战列舰的扭动角度,自己的速度,战列舰的速度……然后乘以cos算水平分量……

可是田所君的小学生涯毕竟没学过天朝的奥数,不会小车相遇问题,况且这是个三维的相遇问题,而且这会分秒必争……

即使是自杀,田所君也能难得的保持镇静,用直觉去判断出了手里这个高速的飞机该走那条俯冲路线,结果判断错了不到一秒钟,就栽倒在鸭滑旁边的海里。

一机换一舰,田所君收获的战果是一片碾压所有跳水运动员的水花。淋湿了鸭滑侧舷三位水兵的衣服,导致米畜的三位士兵要用珍贵的淡水和肥皂洗衣服,极大的打击了米畜的攻势。

田所君转生变成了一位中国普通老百姓李田所,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洗清上辈子为法西斯打工的罪恶。

李田所决定去考科目二

二维的地面,清清楚楚的车位线,绊离合不到5km的时速

虽然教练脾气不好,也还算认真教过

虽然也没学很久,挂挡掰盘子还是熟练的

阳光明媚的科目二考场,同行的后辈王远野一紧张,挂了

也很平常,挂科目二的人虽然不多,但绝对不稀奇

出来的时候,王远野问:

“你说小日本那神风,怎么就撞不中呢”

你突然觉醒了前世的记忆

于是一气之下,把他雷普了

于是你被法律制裁了


因为美国实力“吊打”全世界。




雷达的第一战

在珍珠港事件当天,美国陆军驻扎在瓦胡岛卡胡库角山顶上那台呼号为“奥班纳”的SCR-270型雷达发现了远在220千米外的日军机群,虽然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被愚蠢的值班官忽略,但雷达的能力已经崭露头角。装备雷达的不仅是美国陆军。战斗当天,珍珠港内美国海军的8艘战列舰中有3艘装备了新型的CXAM对空搜索雷达。随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开始向日占岛屿发起单舰规模的反击,这些雷达很快就在战斗中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1942年2月20日,“列克星敦”号航母特混舰队抵达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以东约640千米处,准备第二天向日占拉包尔基地发动空袭。“列克星敦”号上CXAM雷达的床垫状天线布置在巨大烟囱的顶部前缘,雷达室就布置在天线下方的一个小格子间里。小小的雷达室里除了1.8米高、1.5米宽、0.6米厚的雷达设备外,就只能再放下一把椅子了。这位可怜的雷达操作员唯一的对外联系设备,就是一台通往舰桥后部空情图室的电话机。“列克星敦”号上几千名舰员中,总共只有11个人知道这台“床垫架子”到底是做什么的:除了几位雷达操作员和维修技师,就只有舰长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上校、防空指挥官弗兰克·F.“红”·吉尔上尉和他们的副官、助手了解这台雷达的底细。吉尔上尉在担任战斗机引导官前做了10年的舰载机飞行员,他手下的2名少尉和2名上士,要么是雷达操作员,在雷达室里负责盯屏幕,要么是绘图员,负责把收到的关于敌机距离和方位的信息标注在空情图板上。空情图室也很小,一张桌子大小的航迹推算仪、一些无线电设备和几名操作员就已经挤得很满了。


雷达上舰之前,绘图员的任务是跟踪本舰所有升空舰载机的位置,他们根据飞行员的报告,在绘图板上标绘出每一队飞机的航迹。当飞机飞到陆地上空时,飞行员就会根据地标来报告自己的位置。当CXAM雷达服役后,绘图员还要绘制雷达提供的敌机距离和方位信息。这11个知晓雷达机密的人受命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泄露这台会转的“床垫”的秘密,也不得透露自己的任务。不难想象,舰桥里那些普通军官们对空情图室里发出的关于160千米外敌机的信息,都不怎么敢相信。 不信归不信,该来的还得来。

2月20日上午10:45左右,操作员正在雷达室里一边缓缓转动着CXAM天线一边盯着眼前的A型显示器。突然显示屏上跳出来一个回波!他立即停住,把控制天线角度的手柄转回到亮点最亮的位置上,接着按下了控制台上的“距离”按钮,以确认雷达屏幕上显示的距离到底是目标的真实距离,还是在50英里(80千米)的屏显极限之外又从头开始计数的“第二轮”距离。他读出了目标的距离,又从角度指示器上读出了雷达天线的方位,接着要通了连接空情图室的电话,喊出了已经练习过无数遍的口令——“定位—雷达”,对方答复“定位收到”。“空中目标,角度251度,距离52英里。”绘图员很快发现,雷达操作员报告的位置上并没有友机,于是将这一目标判断为“可能为敌机”,并告知了防空指挥官。指挥官立即引导2架正在执行CAP任务的战斗机前往确认——CAP是美国海军战斗机部队的基本防空战术,全称是Combat Air Patrol(战斗空中巡逻),即在舰队上空巡逻,随时待命迎击敌机。如果没有这些CAP,那么等发现来袭敌机再起飞迎战就来不及了。


被派去确认目标的是个名人——约翰·S.“吉米”·撒奇少校,此刻他正带领6架“野猫”战斗机绕着“列克星敦”号特混舰队兜圈子。他们严格遵守无线电静默,划归他们的无线电频段里静寂无声。撒奇后来写道:“当‘列克星敦’号指挥官的大嗓门突然响起来时,我吓得都要从座椅上跳起来了。他要我向240度方向飞35英里,那里有架敌方侦察机。”撒奇立即带着僚机循迹而去,他们把飞机的节流阀推到了满负荷2/3的位置,这是“野猫”战斗机的发动机所能持续承受的最大功率。10:56,撒奇报告,自己即将进入浓云,几分钟后又报告说到达目标位置,即将进入云雨区,并询问目标是否在前方。得到确认后,他转而使用仪表飞行,一头钻进了乌云之中。此时,他们已经在“列克星敦”号防空指挥官吉尔上尉的引导下飞到了目标的正上方,他座机的下方是1架日军的二式大艇。11:00,撒奇看到了目标。2架战斗机立即拉动枪栓,准备首开杀戒。不过就在这几秒钟里,他们飞到了云的另一侧,丢失了目标。此时吉尔上尉的信息来了:目标突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极有可能进行了俯冲。果然不错,几分钟后,撒奇小队看到那架巨大的水上飞机在300米的低空破云而出,全速返航。撒奇立即从目标机的左后方接近以图避开二式大艇上20毫米尾炮的攻击,不料僚机却误解了他的意思,试图从敌机尾后绕到其右侧,从而把自己暴露在了敌机的尾炮火力之下。还好没有中弹。一番剧烈机动之后,两架“野猫”从左右两侧分别向二式大艇机翼上的发动机开火,使得日机的两翼先是漏油,继而燃起一团大火。他们看到日机机腹下落下8枚炸弹,几秒钟后,日机轰的一声坠入大海。撒奇留意到,他们飞返“列克星敦”号时全程都能看到日机爆炸升起的烟柱,看来,这架日军侦察机在坠机前可能已经将美军舰队的方位发回了拉包尔基地。


约翰·“吉米”·撒奇,美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名将。此人26岁时曾驾驶四引擎水上飞机创造了从美国东岸诺福克到加勒比海巴拿马的飞行速度纪录,1942年分别作为“列克星敦”和“约克城”号的战斗中队中队长参加了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

并创造了著名的“撒奇剪刀”格斗战术,帮助笨重的格鲁曼“野猫”战斗机的飞行员们撑过了与零战对抗的最艰难一年。此人战后官运亨通,最终以海军上将军衔退役。


撒奇双机在“列克星敦”号着陆的当口,吉尔上尉又如法炮制,引导另2架战斗机击落了舰队北偏西方向的另一架日本侦察机。同样,特混舰队也能看见这架日机坠毁后升起的浓烟。

显然,至少有1架日军侦察机发回了美军舰队的位置信息,因为就在当天下午16:11,坐在“列克星敦”号雷达室里的一名防空指挥助理发现110千米外有一群飞机正向“列克星敦”号飞来。吉尔上尉立即指派6架CAP“野猫”战斗机前往拦截。20分钟后,在距离舰队38千米外,美军战斗机群与来袭日机迎面遭遇。来者是日军第25航空战队的9架双引擎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后来美国人认为这是由于“列克星敦”号距离拉包尔比较远,超出了日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姑且不论,太平洋上第一次真正的海空战打响了。10分钟的掠袭、格斗之后,美军干掉了来袭9架日机中的5架,美军也有1架战斗机被日军轰炸机的20毫米机炮击落,飞行员战死。整个空战过程都被特混舰队的水兵们尽收眼底。当剩余的4架日军飞机迎着美舰的高射炮火展开攻击时,“列克星敦”号的谢尔曼舰长指挥巨舰以30节的高速拼命扭动躯体,最终成功避开了所有炸弹。当日军飞机返航时,吉尔上尉又引导吉米·撒奇少校指挥的4架战斗机前往追击,这些人凶猛无比,干净利落地灭掉3架日机。仅存的1架日军轰炸机也未能幸免,居然成了正在巡航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枪下鬼。第一队日军攻击机被悉数消灭。


16:49,就在撒奇的小队追击日机时,CXAM雷达的操作员又发现从北面飞来一个机群。这群日机的来袭方向与前一批刚好相反,而且距离已经接近到了不足50千米了。显然,这是日军精心协调过的进攻战术。此时,美军舰队上空只剩下爱德华·H.“屠夫”·奥黑尔上尉率领的一个双机编队可用了。吉尔上尉毫不犹豫地指挥这最后的预备队前去迎击北方新来的敌机,而此时,敌机已经进入特混舰队目力可及的范围了。


奥黑尔和他的僚机在距离舰队仅有十几千米的地方截住了敌机。这次又是9架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此时“野猫”战斗机拥有差不多1000米的高度优势,他们立即决定从日机编队侧面来一轮高速掠袭,秀一把自己最擅长的侧方位射击,以尽可能快地击落日机。奥黑尔在首轮掠袭中迅速击中了1架日军轰炸机的发动机舱,将引擎击毁,继而稍稍调整机头,瞄准了旁边的1架轰炸机,又击毁了它的发动机,将2架日机双双击落。奥黑尔后来说,这个时候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要躲开第一架已经开始下坠的轰炸机。完成第一轮攻击后,他发现僚机的4挺机枪都卡住了,现在只剩他自己了。他毫不犹豫地掉转机头,瞄准了日机编队左侧的一个V字形三机编队,照刚才的样子又打了一轮,再次把2架日机送下海底。现在还剩5架轰炸机仍然不管不顾地朝特混舰队飞去。多亏了奥黑尔高超的大偏转角侧位射击技术,这使他不必像一般人那样从危险的敌机尾后方向发起进攻,否则也许他早就被日军的自卫火力击落了。现在天空中还剩下5架轰炸机,全舰队所有的火力,包括奥黑尔“野猫”上的4挺12.7毫米机枪都在向他们集中开火。冒着自己人密集的高射炮火,奥黑尔这次选择了日军的领队机。他知道自己无法在日机投弹前把他们全部击落了,于是试图通过消灭领队来使得其他日机上的投弹手失去准头。他的火力十分猛烈,直接把日机左翼的发动机打得掉了下来,那架领队机很快失控坠毁。就在这时,剩余的4架轰炸机投弹了,不过没有命中剧烈机动的“列克星敦”号,炸弹都落在了舰尾30米开外。全舰队的人都向这架在舰队上空左冲右突、猛冲猛打的“野猫”挥手欢呼,就连“列克星敦”号雷达舱里的那个操作员都从小格子间里跑出来,欢呼完了再回去。奥黑尔这一仗击落了5架日机,成了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个王牌飞行员,而代价,仅仅是在他的“野猫”战斗机上留下了3个弹孔,一个是日本人打的,两个是自己人的炮弹破片打的。


收到此战的战报后,美国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金上将不满地指出:“防空战斗机的任务是保护水面舰艇,而不是追击退却的敌机!”

显然,雷达提前发现敌机的能力已经在空袭拉包尔的战斗中被证实,这种新设备有力地帮助舰队顶住了日军的空袭。但是在1942年年初的美国海军里,无论是运用雷达信息的技巧,还是雷达本身的技术能力,都还处于极其原始的状态,金上将的这一句总结只是道出了雷达战术的九牛之一毛。美国海军还要继续付出更多的“学费”才能真正掌握雷达防空战术的奥妙,并彻底改造自己的舰队。

血的教训——1942年海空战的经验总结

“交学费”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42年,美日两军的航空母舰在太平洋上进行了珊瑚海、中途岛、东所罗门、圣克鲁兹四场海战。在这四场几乎连在一起的海战中,美军航母每次都会遭到日军舰载机的进攻。除了中途岛一战先下手为强打残了日军主力之外,其他三次美军遭到的空袭都堪称恐怖。美国海军在这一年的战斗中击沉日军舰队航母4艘、轻型航母2艘,击伤“翔鹤”号两次,并几乎将日军战前耗费多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精锐飞行员一扫而光,自己则付出了3艘舰队航母被击沉、“企业”号航母被对手击伤两次的沉重代价。如此巨额的“学费”,让美国人学到了关于雷达防空指挥的真知。

雷达是靠不住的

虽然美国海军的第一台雷达样机在“纽约”号战列舰试验中表现出色,但漫长而激烈的太平洋战争却显然比舰上试验严酷得多。 在1942年的第一场航母大战——珊瑚海战役中,“约克城”号的雷达就在日军攻击机群刚刚开始发动进攻的最关键时刻突然失灵了,更要命的是,与此同时“列克星敦”号的无线电也出故障了。美军两艘航母一艘成了瞎子一艘成了哑巴,导致防空作战完全丧失指挥。同样恐怖的事情还出现在1942年10月的圣克鲁兹海战中:“企业”“大黄蜂”两艘航母的雷达双双故障,探测距离大为缩短,而操作员和防空指挥官却完全不了解情况,也忽略了雷达出故障的可能性,仍然为了节约机上的氧气而把战斗机扣在3000米的较低高度上,结果当日机突然飞临美军舰队时,美军防空战斗机措手不及,让日本人钻了大空子并击沉了“大黄蜂”号航母。圣克鲁兹之战后美军检修时发现,“企业”号的雷达故障仅仅是因为有一个波导器坏了。在一艘航母上,这样的一个小部件的损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极其可怕——“大黄蜂”号被击沉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粗暴而有效:珊瑚海战役时“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上校在战报中就提出,每一艘航母都要装备两台CXAM级别的雷达。尼米兹上将也支持这个观点,海军司令金上将则直接批示道:“新航母的建造要照此执行。”于是后来建造的“埃塞克斯”级、“中途岛”级大型航母和“独立”级、“塞班”级轻型舰队航母都装上了两台雷达,老舰也在1943年照此进行了改装。 后来,随着统一掌管所有战场信息的“战斗情报中心”(CIC)的建立,舰队中只要有一台雷达发现目标,所有军舰就都能看到,这样就进一步解决了雷达故障的问题。


除了雷达靠不住,无线电通信靠不住也是个大问题。在珊瑚海,“列克星敦”号就因为无线电故障而失去了防空指挥能力。在东所罗门战役中,由于大气电波的干扰,这个问题被放大到了极致:本来侦察机已经发现了日本航母,但舰队接到的侦察报告却丢失了最关键的位置和发送人信息!在迎击日军空袭时,防空指挥所依赖的频道也几乎不能用,尼米兹在后来的报告中写道:“防空指挥官难得把指令传达到飞行员,也难得从飞行员那里听到有用的信息。” 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无线电设备自身的改进来解决了。1943年,美国人引入了更安全的四频道甚高频无线电,飞行员和防空指挥官之间的通信有了更多选择,加上无线电纪律的改善,这一问题才部分解决。


测不出敌机的高度也是不行的

美国海军雷达的祖师爷佩奇工程师在制作第一台雷达样机时,就曾试图通过把充当雷达基座的旧卡车轮毂装在可俯仰的架子上来测算目标高度。其原理很简单:只要找到目标信号回波最强的方向,测出此时雷达天线的仰角,结合目标的距离,利用三角函数就能很容易地算出目标的高度。但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根本办不到,原因在于精度过低。由于雷达波束是一个锥体,当波束照射60乃至100千米外的飞机时,就会出现3—5千米的误差。这个误差对于测向来说问题不大,战斗机飞行员的目视距离足以弥补这个差距;但用来测高就不行了:当时的作战空域最高只有1万米,误差5千米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对飞行员来说,如果飞到敌机面前才发现敌机比自己高了几千米,那空战必输无疑。虽然后来雷达操作员们发现可以利用回波信号的波形和覆盖的雷达扇区来判断一些目标的高度,但这种做法的可靠性基本可以忽略。


1942年的海空战中,美国人正是因此而吃了大亏。在珊瑚海,由于不知晓来袭日机的高度,防空指挥官把仅有的9架“野猫”战斗机分散派遣到3000米和300米高度分别迎击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结果低空的6架战斗机从鱼雷机下方飞过没有遇敌,3000米的3架战斗机则直接被引导到了日军零式战斗机的下方,被日军战斗机全部击落。在东所罗门,由于两名防空指挥官对高度的判断不一致,加上通信不畅,前出迎战的8架“野猫”居然在3600米高度遭遇了从5400米高处飞来的日本俯冲轰炸机群。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在中途岛,截击日军鱼雷机的6架战斗机中有4架因高度太高错过目标,结果10架日本鱼雷机只被击落5架。如果高度判断准确,日军鱼雷机完全可能在投雷前就被全部击落,“约克城”则极有可能幸存下来。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告诉美国人,在双方战术变幻莫测的太平洋战场上,不能测高的雷达是残缺的。

解决思路也不复杂,仍然可以继续沿用佩奇工程师的仰角测高方案。只要大幅度缩窄雷达的波束,精度就可以提高了。



雷达配套的A型显示器太难用

珊瑚海战役中,美国人深刻体会到了CXAM雷达防空指挥系统的缺陷:当来袭敌机和防空战斗机数量都不多的时候,这套防空指挥系统表现优异,甚至能引导战斗机把来袭日机打得无一生还,但是随着飞机数量和散布范围的扩大,这套系统的效率急剧下降,很难再对战斗局势进行精确标注。 这主要是由CXAM雷达的操作方式决定的。CXAM雷达天线的旋转是人工控制的,A型显示器也只有一个直角坐标系,显示的只是当前雷达所指方向上的回波信号。因此操作员每发现一次回波信号,就得停止天线转动并微调,找到回波最强的角度,再根据天线角度指示器读出当前雷达所指的方位,然后从A型显示器上读出目标的距离,最后把这两项信息提供给空情图室,由绘图员把位置标注在空情图上。至于目标机群的规模,则只能根据回波信号跳动的大小或几个回波信号重叠在一起的情况来估测。记住,做了这么多,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极其狭窄的方向上的空情!做完这一切,操作员还得继续操纵雷达旋转,可能转不了几度就会发现新的空情。不难想象,即便舰队中有不止一台CXAM雷达在探测空情,标注空情图仍然是一件极其费时费力的事情,无怪乎这样的防空指挥在激战爆发后根本“跟不上趟”。


A型显示器的问题在1942年的所有战斗中都困扰着美国海军。其实佩奇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只是新的产品尚未问世而已。



敌我识别器很重要

珊瑚海首战之后,“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上校提出要求:“飞机雷达识别设备(IFF)的装备应该始终位于最高优先级。” 他这么说不是没来由的。在这场战斗中,美军两艘航母120余架飞机总共只带有4台敌我识别器,因此防空指挥官根本无法准确知晓各种不明目标是敌是友。而根据防空指挥原则,不能允许任何敌机不受拦截地飞临本方舰队上空。因此,防空指挥官需要派出战斗机查证每一个不明目标,这就极大地浪费了本就严重不足的战斗机兵力。 到了东所罗门海战时,美军防空战斗机总算可以配备足够的敌我识别器了,但问题仍然存在。“萨拉托加”号舰长认为现有的敌我识别设备基本没用,战场上到处都是没有敌我识别器的B-17和PBY,他自己飞机上的敌我识别器也经常失灵,譬如那架忽悠走了10架防空战斗机的SBD,这个小插曲让美军舰队一下失去了1/4的防空兵力!——好在他们运气不错,日军的鱼雷机也没能找到美军舰队。 此时,美军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成熟的敌我识别器了,全面普及只是个时间问题。


无线电通信纪律也很重要

珊瑚海战役后,美国海军的通报中就指出了防空作战时飞行员们不遵守无线电通信纪律的问题:最先遭遇敌机的战斗机未能发回敌方机群的规模、组成和高度信息;战斗机的通话频道里挤满了飞行员们的大呼小叫,引导官很难发出引导指令。在中途岛,战斗机的通信频道依然拥堵不堪,引导官无论是发出指令,还是接受友军信息都会受到延误。尤其是那些新飞行员,据说他们总是在无线电频道里啰唆个没完,搞得重要指令都被堵住发不出去。此外,如果两个距离相近的飞行员同时打开送话器,频道内就会立刻出现广播风暴——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无线话筒时常遇到的那种刺耳尖啸,那大家当然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无线电通信不安全

珊瑚海战役的总结报告中,“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上校写了这么一条:“d.雷达部门要有自己的通信系统,能够向所有飞机的通信回路收发信息,还要在所有拥有雷达和防空指挥功能的军舰之间建立专用的超频通信回路,以便其不受干扰地进行交流。” 他说的“超频通信回路”就是现在人们所指的“甚高频”(VHF)。20世纪40年代早期,各国海军的语音通信通常使用中频信道,这种信号会被地球电离层反射,可能会被遥远距离上的无线电定向仪接收到,对手很容易通过三角定位法找到信号发出者(军舰或飞机)的位置,甚至可以侵入本方的通信频道!VHF信号则不会被电离层反射而是射向太空,同时有效距离也更短,因此防空指挥和战斗机飞行员的交流便不再有遭到敌方监测之虞。 巴克马斯特的要求很有预见性。一个月后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防空巡逻机飞行员在日军第一波空袭结束后忽然听到通信频道里传出一个口音极其标准的英语指令:“所有蓝队战斗机返航加油!”这个指令显然来自侵入美军通信频道的日本人!所幸防空指挥官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随即废止了这一指令。


这一情况更加证实了VHF战场通信系统的价值,相关的研发工作也很快列入日程。

战斗机太少了

说了这么多雷达和通信的问题,千万不要忘记了防空作战的主角——战斗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海军每艘航母各搭载一支战斗中队,装备18架F4F“野猫”战斗机。在珊瑚海战役中,美军两艘航母为攻击机群派出了15架护航战斗机,留下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就只剩下了17架(之前两舰在空袭图拉吉岛时损失了几架战斗机)。由于CAP防空战术需要保证战斗机不间断巡逻,一半战斗机在战斗爆发时燃油将尽,因此当日军51架攻击机在18架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之下接近美军舰队时,能够前出应战的“野猫”战斗机仅有区区9架!可以想象,就算防空指挥滴水不漏,这9架“野猫”在18架如狼似虎的零式战斗机面前也难有好下场。 珊瑚海战役后,“列克星敦”号的谢尔曼舰长就指出,面对日军大规模的攻击波,己方派出的防空战斗机数量太少了——虽然理论上少量战斗机就能瓦解敌人的攻击机群,但战斗机必须先压制住敌方的护航战斗机才行,何况CAP防空巡逻战术也意味着只能有一部分战斗机在空中待命。为此,他提出将每艘航母上搭载的战斗中队从18架扩编到36架,恰在此时,机翼可折叠的F4F-4“野猫”战斗机服役,大大解决了战斗机数量不足的问题——当然,由于“约克城”级航母载机量的限制,这一次只能先扩编到27架。

在中途岛,美国人运气大爆发,先下手击沉了日军4艘航母中的3艘,否则我们难以想象,假如日军4艘航母真的向美军放出120架以上规模的攻击机群,美军的19架防空战斗机怎样才能顶得住。要知道,无论是珊瑚海、东所罗门还是圣克鲁兹,美军面对的只是2艘日军航母,而在中途岛,对手是4艘! 到了东所罗门和圣克鲁兹海战时,美军的防空战斗机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可用的战斗机分别达到了44架和38架,而且掌握了“撒奇剪刀”战术的“野猫”战斗机不再像开战初期那样惧怕零式战斗机。但即便如此,这些战斗机还是没能顶住日本舰载机的打击:即便是在东所罗门海战这场可用战斗机数量最多,日军攻击波规模最小(只有42架,甚至少于美军战斗机数量),而且公认为防空指挥失误最少的战斗中,精锐的日军飞行员还是突破了美军防线,命中“企业”号3枚炸弹。 这就是硬伤了。航空母舰的载机量毕竟是有限的,在战斗机无法兼职充当攻击机的1942年,航母上能留给战斗机的空间不会太多。更何况为攻击机护航必定会占用一部分战斗机,CAP巡逻也会导致一部分战斗机需要降落加油无法参战,能实际参与防空作战的飞机数量必定不多。这就只能通过改进战术来解决了。我们也看到了当美国人吸取了1942年的教训,重组了自己的航母舰队后,美国航母特混舰队的防空网在1944年就变得牢不可破,甚至日军只有通过自杀攻击才能寻得一点机会。



防空战术需要改良

既然战斗机数量不足,雷达设备又存在众多的缺陷,防空战斗机的战术就更为重要了。 首先是截击高度。接战时的高度对空战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珊瑚海战役之后,“列克星敦”号舰长谢尔曼上校提出,当存在敌方俯冲轰炸机威胁时,截击战斗机的战斗高度应该是6000米。“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也认为如果来袭敌机高度不明,战斗机应该部署在这个高度。但问题是,飞行在6000米高度的战斗机很难看到低空飞行的敌机。当时的防空指挥官吉尔上尉后来也表示,他把战斗机布置在3000米高度,正是为了便于他们同时搜索上方和下方的敌机。 为此,圣迭戈防空指挥学校专门设计了一种“X光”队形:截击机群主力在指定高度飞向目标,一个小队(4架)在主力上空1700米,一个双机编队则在主力下方1700米。珊瑚海战役的经验表明,如果截击机群从6000米高度飞向不明目标,则不仅飞行员要佩戴容易招致疲劳的氧气面罩,而且很容易错过从低空飞过的敌机。这一战术得到了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的认可。他还写道:“目前迁移至瓦胡岛的防空指挥学校应该进一步开发将战斗机布置在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防御战术。” 其次是阻止敌军侦察机。无论在珊瑚海还是中途岛,日军侦察机都能巧妙隐藏在美军舰队附近很久。美军战报再次提到了日军侦察机跟踪美军舰队并隐藏自己的能力。在一封1942年7月的信件中,美国海军航空局局长如此写道: 击落潜藏在舰队周围的敌方侦察机尤其重要。这些潜藏飞机的出现是敌军攻击波到来的第一个信号,那时就需要集中投入所有能用的巡逻战斗机了。虽然击落即使是最顽强的敌军侦察机也只需要最多2架战斗机,但是消灭这些敌军耳目的重要性却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即使这些飞机已经把舰队的信息发回给己方,它们也仍然可以充当战术侦察机,并且引导己方攻击机群找到我方。 当然,截击侦察机并不涉及太复杂的战术,只要舰队的防空指挥员不要忽视这些表面上人畜无害的小飞机就行了。

圣克鲁兹海战总结

作为1942年的最后一场航母会战,圣克鲁兹海战中美国海军的防空战术已经较为成熟,38架防空战斗机的兵力也不算太弱,但防空作战仍然大败。而这场战役中美军的防空指挥官又是太平洋舰队防空作战的掌门人、防空指挥学校校长约翰·格里芬。因此,美国人对这这场战斗中防空指挥的总结值得一看。内容如下:

使用标准流程和空战指挥专用术语至关重要。 单纯依靠雷达情报,而将大部分巡逻战斗机派至距离舰队中心42—48千米处是可行的。 当前空战指挥中的问题大部分归因于硬件设备的局限。 空战指挥中的大部分错误源于上述局限,以及防空指挥官承受的巨大压力。 雷达绘图室太小了,一台很小的空情图板无法标绘出所有的雷达报告,也无法容纳足够的绘图员和记录员。 雷达绘图室的位置不好,所有路过的人都能凑上去看热闹。 CXAM雷达可以探测到远距离目标,但显示器却无法展现。 急需能够准确测定目标高度的手段。 虽然现在大部分飞机都装备了IFF设备,但设备在可靠性上还有缺陷,而且需要向飞行员明确识别器使用条令。 空战指挥的无线电频道过于拥堵,不可接受。 不宜选择中波频段用于空战指挥,因为它覆盖太广,易于被探测到。上述问题导致无法经常开展空战指挥演习,而这种演习却是提升空战指挥效果和增强无线电纪律所必需的。 日本人经常派战斗机保护他们的攻击机群,而“野猫”战斗机在爬升率方面显著不如零式战斗机。 如果FDO无法准确估算攻击波高度,那么他应该把巡逻战斗机布置在不同的高度,其中一部分要特别高。 飞行员氧气面罩内的喉头通话器需要改进,它在高空时难以使用。 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分析都没有考虑舰载机空战指挥的概念。 美国人的这一段总结虽然只是针对圣克鲁兹海战的,但若将它作为对1942年海空战中防空指挥的经验总结,也是十分适宜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防空指挥官约翰·格里芬中校。这位防空指挥学校校长虽然在实战中显得经验不足,但他对整场防空作战的分析却专业而详尽。1943年1月,格里芬中校回到他的太平洋舰队防空指挥学校,把自己在圣克鲁兹海战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写进了空战指挥教材,为后续一代又一代空战指挥员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7月,美国海军便根据早期的雷达使用经验制定了雷达绘图室的建设标准,并在“大黄蜂”号航母上首次实施。现在,有了实战经验的美国海军对雷达操作设施的理解大大地深入了。巴克马斯特在珊瑚海海战后提出的这些要求已经被1942年的历次大战所确认,最终得到了美国海军上层的认可。 1942年11月,尼米兹上将在太平洋舰队战术公报(No.4TB-42)中正式提出,太平洋舰队所有作战舰艇都要设立“战斗行动中心”(COC,即Combat Operations Center),通过无线电接入战斗机和报警通信网。COC和舰桥、雷达室、炮术室、消防中心之间要建立内部通信系统,以便接受战术与全局情报,天气、气、航海数据,并以合适的手段把这些信息展现出来。作为军舰战术指挥官的直接下属,COC还负责掌控本舰的雷达,一旦被指派为空战指挥舰或雷达警戒舰,它就要按照标准格式发布空中目标的数据。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把所有的战场信息收集到一起,整理成容易看得懂的东西。 虽然“战斗行动中心”一词是尼米兹上将亲自发明的,而且他明确要求在太平洋舰队每一艘战舰上设置它,但反对者依然甚众,很多高级将领认为:舰桥本来就已经是战斗行动中心了,何必再多此一举?于是,1943年1月,海军总司令金上将大笔一挥,把战斗行动中心(COC)改成了“战斗情报中心”(CIC)。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更好地体现了这个新设施的功能。从此再无反对之声。 CIC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战场信息的汇集。无论是雷达操作员、通信兵、旗手、瞭望哨还是参谋长、航空队大队长、飞行员,他们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去向——只要报给CIC就行了。而CIC则将会把如此复杂、零散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战场情报,呈现在指挥官面前。随着“埃塞克斯”级和其他美舰上的雷达越来越多,CIC的价值愈加凸显。


战斗行动中心概念在后来新建造的军舰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在“埃塞克斯”级航母上。不过对于1942年已经在役的那些老舰来说,COC的建立只能靠现有人员和设备来拼凑,上级对老舰COC改造的指导更多体现在功能和能力要求上,对具体的设计则没有统一要求。在老式战列舰“密西西比”号上,雷达官爱德华·斯文森中尉发现自己忽然被“提拔”成了战斗行动中心主任,但关于如何布置和装备他的COC却没有任何可用方案,他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利用每一次入坞或回港的机会,带领一群小伙伴满世界蹭装备往舰上搬,就像小男孩一点一点搭建他的玩具火车站一样拼凑出了自己的战斗行动中心。 1943年1月1日,美国海军总司令金上将签发了《航母特混舰队标准航行条令》的临时修订版,在附录中增加了一章关于防空指挥的内容。这一章节如此开头:“由防空指挥官(FDO)控制的巡逻战斗机是绝对必要的。”条令继续写道: 遇到敌机来袭,FDO必须派出足够数量的战斗机予以应对,截击距离越远越好。此外,FDO还要在舰队上空保留一支预备战斗机巡逻队,这些飞机绝对不应被用于追击撤退的敌机。如果来袭机群的高度无法确知,则FDO应该把大部分战斗机布置在更高的高度上。 总司令还要求飞行员,在接到引导指令时要把自己相对于舰队中心的距离、方位和所在空域的天气情况告知防空指挥官。


发现目标后,飞行员必须报告敌机群的规模、高度、机型。飞行员要对收到的所有命令做出回复。 特混舰队或大队旗舰上的CIC负责人将统一负责全舰队或大队的CIC,并直接隶属于战术指挥官。条令还授权战术指挥官直接指挥或协调属下所有舰艇上的CIC。 战术指挥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被称呼CIC总指挥或空战总指挥。随着战争的进行,许多战术指挥官在调动岗位时会把熟悉的CIC指挥官或FDO一道带走。 此外,美国海军总司令还废除了所谓“航空指挥官”的职位。从那以后,舰队的战术指挥官将统一负责雷达控制和空战指挥。


新的雷达和无线电

在关于珊瑚海战役的报告中,“约克城”号巴克马斯特舰长花了足足两页来阐述对改进航母雷达绘图和空战指挥设施的建议。由于“约克城”号的雷达在战斗中失灵一事让他印象深刻,他还特地提出舰队航母要装备至少两台对空搜索雷达。对此,金上将批示:“新建军舰应照此办理。” 1942年12月31日和1943年1月14日,新一代舰队航母首舰“埃塞克斯”号和新一代轻型舰队航母首舰“独立”号分别入役。这些新舰完全体现了这些战斗中得来的经验,都设置了装备良好、空间宽敞的战斗情报中心。经过无数次争论之后,CIC的位置也从高大的舰岛上搬迁到了舰体下部甲板之下,这里不仅可以保护CIC免受敌军打击,还可以使其免受舰岛上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所有新建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上的CIC也都如此设计,那些老舰则在回港大修时照此进行了改装。根据来自珊瑚海前线的意见,所有新型航母都装备了两台对空搜索雷达:一台主用的SK雷达和一台备用的SC或SG雷达,两台雷达的显示屏都被布置在CIC内。

SK雷达主要设备基于SC雷达改进而来,但换用了与CXAM类似的大型天线。这款雷达同样由海军研究所研发,GE公司生产,是1943年后直到二战结束前美国海军最好的远程搜索雷达。首款SK-1雷达使用了4.5米见方的床垫型天线,后来又在SK-2上换成了15英尺(约4.6米)直径的同心圆天线阵列。这两款SK雷达主要装在大型军舰上。这是美国海军首款能够在220千米外探测到正常大小飞机的雷达,而且融合了敌我识别设备。此外,SK雷达将CXAM上的A型显示屏换成了更先进的PPI显示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使得雷达达操作员可以迅速读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不过,读出来的目标信息还是要通过电话或通信兵才能传达给FDO。一线的水兵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把一张同等大小,根据雷达显示器尺寸画上等距离同心圆的白纸蒙在PPI显示器上,直接用笔把雷达屏幕上的回波信号描在纸上,再标明方向和距离比例尺,然后把这个画着“大饼”的纸直接送给FDO。这种土办法一直用到正式的远程PPI显示器搭进CIC,让FDO能够直接看到为止。


1943年2月17日,新一代的“列克星敦”号(CV-16,“埃塞克斯”级)服役。在3月的栖装工程中,她装上了一台测高雷达的原型机。不能测高的缺陷曾在1942年让美军吃尽了苦头。现在,新的空腔磁控管技术使得美国海军最终获得了这种大受欢迎的测高雷达,第一台原型机是附加在陆军SCR-584火控雷达上的。这台分米波雷达的性能之好令美国海军大为振奋,他们随即开发出了它的舰载型,命名为CXBL。在“列克星敦”号上试验成功后,它被正式命名为SM雷达,并很快由GE公司投入批量生产,总共生产了23台——毕竟能在桅顶安装这种重型雷达的军舰并不是很多。首批两台生产型机分别于1943年9—10月装备在“邦克山”和“企业”两舰上,到1944年年底全部SM雷达装舰完毕。




SM雷达装有一台中型抛物面天线,这种雷达可以发出极其狭窄的电波,以0.5度的精度准确探知目标的仰角和方位。它可以捕捉到90千米外的轰炸机或者45千米外的战列舰。雷达配有一台显示半径达到152千米的PPI显示屏。另外,由于波长很短,它可以在CXAM和SK雷达已经失效的极近距离上继续跟踪目标。由于波束狭窄,SM雷达不适合用作搜索,它需要在SK之类搜索雷达的引导下捕捉目标。但一旦锁定目标,防空指挥官就能掌握来袭敌机的准确高度。 SM雷达的最大缺点是太重了。由于舰艇自身会纵摇和横摇,而测高雷达又需要保持稳定,在没有更好的稳定器的情况下,这台雷达只好装上了一个重达9吨的超重型天线。这个重量的天线根本无法装在巡洋舰的桅顶,否则舰艇就会重心过高,因此它只能装在大型航母上。SM雷达的研发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无线电实验室最终还是把雷达的重量砍掉了一半,新型号被命名为SP,这种大幅轻量化的测高雷达也因此登上了战列舰、巡洋舰和一部分特定的驱逐舰。


1943年,美国海军终于等来了另一件期待已久的好东西:新型甚高频(VHF)无线电。这种设备很快在舰队里普及开来。每台设备具有4个预设频道,可快速切换,这样FDO们可以用一个频道联系战斗机飞行员,用另一个频道联系其他舰上的FDO;巡逻机群和攻击机群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频道,不易混乱,十分方便。此外,甚高频的“视线内有效”特性也使得美军舰队可以放心地进行防空演习而无泄露舰队位置之虞。

与雷达同样重要的是雷达舱和CIC的雷达显示屏——毕竟只有让指挥官更便捷地读出信息,雷达的价值才能体现。“埃塞克斯”级在CIC里直接布置了一台PPI显示器,整合了两台对空雷达和另一台对海搜索雷达,显示器可以在它们之间灵活切换。防空指挥官现在可以自由选择是使用传统的绘图板还是直接通过PPI显示器来引导战斗机了。得益于英军的成功经验,美军也开始将专用的空战指挥图板从普通的空情图中独立出来,他们还采用了英国人的新发明:边缘照明、垂直布置的透明空情图。当时两支友军都在为拥挤的雷达绘图室里放不下空情图板的问题而头疼。不列颠战役时用的那种大型图板在军舰上显然是不能用的(史诗巨片《大不列颠战役》给了这种空情图足够多的戏份)。第一个解决方案是使用垂直布置的小黑板,用粉笔标绘,但这个小黑板的问题也很大:需要两名绘图员,一名标绘本舰雷达的信息,另一名标绘友军无线电发来的信息,还要有一名核验官负责解决多个不同来源信息的匹配、敌机识别、航向变化等问题——小小的黑板前挤了这么多人,防空指挥官就很难看到黑板上画的是什么了。和所有传奇故事一样,解决方案最后来自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地方:英国陆军一个团参谋部发明了这种能在黑暗中使用的绘图板。有人发现如果在树脂玻璃的边缘用紫外光进行照明,那么用油性铅笔标绘的点就可以在黑暗中发光。这个办法即使在大面积的树脂玻璃上也一样有效。问题立刻得到解决:两名绘图员站在透明绘图板背面标绘,核验官在正面核对信息,而整个CIC都可以对这张闪闪发光的图板一览无余。唯一的问题是,绘图员要学会镜像绘图,以保证CIC的人能够读到正确的信息——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这项看起来很简单的技术一直用到了现在,甚至在那些科幻电影里也时常出现。使用这一技术的Mk1 mod1型绘图桌首次装备护航航母“桑提”号的CIC,它很快就成了新的标准装备,登上了“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和“独立”级轻型舰队航母,老舰也将用它来进行改装。这种绘图桌的设计采纳了很多来自一线防空指挥官的建议:安排了三个折叠凳给一名防空指挥官和两名绘图助手,每个工位都可以与二十个友军阵位进行无线电直连,绘图板可以直接用普通铅笔标绘,本舰的航向也可以被投射在绘图板上。






360度的舰队防空


至此,美国海军已经形成了从航母到驱逐舰的一整套舰队防空指挥体系。

航空母舰自然是舰队防空指挥的核心骨干,特混舰队和特混大队的防空指挥所都会设置在旗舰航母上,这里无论雷达设施、通信设施,还是防空指挥组的能力都是最强的。他们是全舰队防空的总调度。 除了航母,还有一类军舰被称为防空指挥舰。

防空指挥舰由特混大队的CIC总指挥指派,负责指挥指定的防空战斗机作战。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效能,这些指挥舰通常不会兼任雷达警戒舰。当舰队上空有战斗机执行防空巡逻任务时,舰队CIC总指挥负责这些战斗机的总体指挥,但当他指派一队战斗机前去迎击来袭敌机时,就会指定一艘位置最理想的防空指挥舰来负责这一队战斗机的具体空战指挥。每一支特混大队都会编入几艘具备此项能力的军舰作为防空指挥舰。在实际战斗中,特混大队的CIC军官也会根据各舰的位置、雷达显示情况况来调整负责截击引导的防空指挥舰。


雷达警戒舰也由特混大队的CIC军官指派,它负责盯防重点扇区的空情,包括远程、中程和近程,高空和低空。 雷达哨舰则通常由驱逐舰担任,它们离开主力编队,向敌方可能来袭的方向前出,以提供更远的雷达预警范围。必要时,它们也要负责所在区域的空战指挥——到了战争后期,这种“必要时”已经成了常态。 除了舰队防空之外,美国海军还专门为登陆作战开发了专用的登陆防空指挥舰。在关于瓜岛登陆战的批注中,美国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J.金上将提出了装备一种特殊的、专用于两栖作战指挥的舰艇的要求



引自

《铜墙铁壁:二战美国海军的雷达防空》


作者 谭星

你以为的神风攻击,是一群经验丰富,士气高涨的飞行员驾驶着高速飞行的飞机,对停泊在海面上静止不动的军舰进行的冲击。

实际上,美军军舰会动的呀,而且,他们在反击。

美军舰上有很多枪炮,即使是我们打开了电影版的珍珠港,你也看到,不少舰船已经在开枪防空了。

而飞机距离军舰近了,目标就变大了,防空机枪的弹幕就更容易击中他们,因此,日军飞机不仅仅要撞击军舰,还要躲避防空武器的攻击,不然你半路就被打掉了,还撞个球?因此不少飞机在做规避动作的时候被击沉,也有不少飞机由于躲避撞入了海里,击中军舰的飞机也不是每个都能造成决定性伤害的。

游戏里你是主角,你这一撞,能毁灭整个地球,但是现实里,美军作战能力不容忽视,而你,也只是炮灰之一。

顶: 896踩: 51682